美国长期打着所谓“航行自由”的旗号国汇策略,在世界各地挑动摩擦,甚至不惜介入也门与胡塞武装的冲突。然而这一次,美国却遇上了难以应对的局面。根据印度媒体《欧亚时报》2025年8月25日的报道,5艘中国破冰船驶近阿拉斯加,仅距其海岸290海里。面对这样罕见的场景,美国居然异常沉默。按照美国以往的逻辑,中国船只抵近本土海域理应被视作挑衅,但这一次美国突然发现,自己根本找不到合法的理由提出抗议。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国的专属经济区最多延伸至海岸线200海里。此次中国船只早已超过这条界限近90海里,完全处在公海范围内,属于国际社会认可的合法航行。因此,美国即便再想挑毛病,也没有任何依据。讽刺的是,美国常年鼓吹所谓“航行自由”,这一次中国船只的行动恰恰正是这种原则的体现。如果美国敢抗议,等于是推翻自己一贯的说辞。更何况,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通常出动的是军舰,早已频繁闯入他国专属经济区。相比之下,中国派出的还是破冰船,被媒体界定为科考船,只是进行科学研究,性质完全不同。
展开剩余74%中国的行动理由也无比正当。北极地区是各国科学考察的重要领域,尤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的融化速度几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倍。这不仅是全球气候研究的焦点,也与未来新航道的开通息息相关。随着海冰消融,亚洲至欧洲的航程被显著缩短,北极航线逐渐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北极尚未开发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引人注目。据估算国汇策略,全球约13%的未探明石油储量和30%的天然气可能隐藏在北极海床之下。
正因如此,北极被西方媒体称为“新的地缘博弈前线”,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目前,俄罗斯、中国和美国都在加大科考和存在感建设,有时开展合作,有时则存在竞争。俄罗斯不仅提出过与美国在北极及阿拉斯加进行联合项目的构想,还希望与中国一道加强科考。对于中国而言,派遣科考船早已不是新鲜事。事实上,在2025年之前,中俄已开展过多次联合海洋科考,这次行动不过是延续既有传统。
然而,美国对此依然心怀警惕。虽然清楚中国的科考完全合法,但其敏感心态让其难以释怀。实际上,中国海军舰艇过去也曾出现在阿拉斯加附近,这是对美国舰艇频繁进入中国近海的一种回应。美国面对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举动,并没有提出抗议,而是选择封锁消息,不允许本国媒体报道,仿佛此事从未发生。
中国如今已建立起较大规模的极地科考船队,加上中欧贸易更多利用北极航线,持续加大科考力度完全合理自然。反倒是美国显得格外焦躁。2023年,美国军方在更新北极战略时,曾指责中俄合作会危害其安全,还要求海岸警卫队加紧监控北极水域。然而,美国自身破冰船力量十分薄弱,仅有几艘老旧舰艇,耗资数十亿美元的新型破冰船项目迟迟未能交付,至今仍停留在纸面。
面对中国船只,美国军方采取所谓“谨慎克制”的做法,派出舰机跟踪。但这恰恰反映了其内心的矛盾:一方面必须强调“航行自由”适用于所有国家,另一方面却不愿看到中国的存在增强影响力。美国的这种“担忧”,更多是因其全球霸权衰退而产生的心理失衡。随着国力减弱,美国对维持霸权越来越缺乏自信,任何小事都被渲染成“威胁”,这其实正是心虚的写照。
发布于:天津市铁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