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符哲琦 何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记者日前从华东师范大学获悉,该校生态学专业的《丈量美丽中国》课程宇轩配资,已经连续5年外出丈量中国。今年的课程于日前结束,5年有近200名学子先后奔赴重大生态工程一线,收集了300余份干旱区动植物标本、50余份土壤样品,4篇专业实习报告,5000余份照片视频记录,2000余条荒漠、草原、森林生物分布信息。据悉,这是全国高校率先开设的野外考察实践课程。
今年,19名生态学专业本科生从乌鲁木齐启程,横跨准噶尔盆地,深入卡拉麦里荒漠、阿拉山口大风区、阿尔泰山脉与伊犁河谷,在普氏野马栖息地、盐尘暴源头、退缩的泰加林带与生机盎然的绿野草场之间,展开了为期14天的“丈量大漠戈壁”生态远征。
该课程设置了“丈量林海雪原”“丈量大漠戈壁”“丈量壮美黄河”“丈量富饶中原”“丈量峻秀长江”“丈量七彩云贵”“丈量辽阔海疆”7条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线路,覆盖全国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目前已完成5条线路的实践。
“经历这个过程宇轩配资,才知论文厚重,数据宝贵。”2023级生态学专业学生王锡茂在野外实习笔记里写道,此行最大的收获,是对生态学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实践,其次就是对科研数据的尊重,“一张图表背后,可能是翻山越岭,是满身汗水泥污,也是冷雨过后的彩虹与云霞”。
“生态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走近自然、认识自然,才能解码大自然这本‘永远读不完的天书’。”课程发起人阎恩荣教授说,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学生是舞台上的主角”。
与传统野外实践课程不同的是,《丈量美丽中国》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行前半年,老师们会带着学生反复优化由学生们自主提出的野外工作计划和野外实验设计,落实野外观察与调查、资料收集和整理;野外期间,学生们按照线路设计完成动物、植物和土壤等方面和每日自然观察等“规定”课程内容,并个性化地开展自主探索课题;实习结束后,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对野外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撰写实践报告并争取以学术论文形式发表,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态场景中提升科学素养。
这门课不是一个老师带,带课教师涵盖动物多样性、植物生态、土壤修复、生物入侵监测等多元研究方向。在老师们的全方位指导下,学子们对生物多样性状况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有了系统认知,走进生态保护的新世界,更切实感受到生态安全屏障国家战略的深远意义。
据介绍,大批本科生因为这门专业必修课,打开了通往科研的兴趣之门。学生的实习报告已逐渐形成科技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陆续发表。70%以上的学生在上完这门课后加入了课题组,开展系统性科研工作,并在国内外高校、研究所继续深造。
华东师大2023届本科生陈三诏在《丈量美丽中国》野外实践期间初次来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不仅增强了对生态学专业的认同感,更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大型真菌研究方向。本科毕业后,他如愿进入昆明植物研究所读研,“希望自己将来能继续从事生态学方面的博士研究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专业力量”。
未来,除了继续走完7条生态学考察线路中的“丈量富饶中原”和“丈量峻秀长江”外,课程还有望将西藏等区域纳入新的线路,并逐步实行竞争性选拔准入机制。“从二年级生态学本科生中选拔60%热爱科研并愿意将来从事科研的学生参加《丈量美丽中国》野外实习课,预留30%名额向学校其他专业开放,10%名额向兄弟院校开放。”阎恩荣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宇轩配资
铁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